
2025 年留学公司的运营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格局,行业整体在政策调整、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革新的多重影响下,正经历深度转型。以下从政策环境、市场趋势、运营策略及行业竞争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政策环境:地缘博弈与签证政策收紧
- 主流留学国家政策调整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传统留学目的地的政策收紧成为显著特征。例如,美国恢复部分高校的标化成绩要求(如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并可能对 STEM 专业留学生实施更严格的签证审查。英国伦敦地区保证金上调至 1483 英镑 / 月,部分院校提高硕士课程的雅思要求(如墨尔本大学商学院)。加拿大计划削减 10% 的学签配额,并收紧配偶工签政策。这些政策变化增加了留学申请的复杂性,要求留学公司快速响应,提供精准的政策解读和签证指导服务。
- 新兴目的地政策红利
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通过放宽签证流程、扩招计划和降低经济门槛吸引中国学生。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扩大 AI 等前沿领域招生,马来西亚 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留学申请占比达 45.25%。留学公司需调整业务布局,开发东南亚、欧洲等新兴市场的服务项目,以应对传统目的地市场份额的流失。
- 国内政策支持与分流效应
国家留学基金委 2025 年公派留学项目继续扩大,涵盖高级研究学者、博士后等 9 类人群,资助范围包括学费和生活费。这一政策可能分流部分高端学术型客户,但自费留学仍占主导地位。留学公司需平衡公派与自费业务,提供 “公派 + 就业” 的复合服务,例如协助申请公派项目的同时规划职业发展。
二、市场趋势:需求分化与性价比导向
- STEM 专业持续热门,就业导向增强
启德教育数据显示,2025 年超八成留学生跨专业申请,其中 “更好就业” 是主因。美国、德国、加拿大的 STEM 专业(如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申请量增长显著,留学公司需强化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习、就业资源对接服务。例如,加拿大 90% 的院校开设 Co-op 带薪实习项目,成为吸引学生的关键卖点。
- 性价比需求凸显,亚洲市场崛起
全球经济低增长和汇率波动(如日元贬值、英镑升值)推动学生转向高性价比目的地。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的留学成本较欧美低 30%-50%,且提供英语授课课程。留学公司需推出 “亚洲留学套餐”,整合语言培训、住宿和就业支持,同时利用汇率优势设计灵活的费用支付方案。
- 客户分层与服务定制化
高净值家庭追求顶尖名校录取(如哈佛、牛津),需留学公司提供 “前招生官 + 海外导师” 的高端服务,如阅途留学通过个性化文书和低分高录策略实现 Top 30 院校录取率提升。而中产家庭更关注费用透明度和成功率,立思辰留学等机构推出 “录取不到全额退费” 承诺,以结果为导向增强客户信任。
三、运营策略:技术赋能与资源整合
- 数字化转型加速
AI 和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留学规划。例如,智能匹配系统根据学生背景推荐院校,在线申请平台简化流程,虚拟校园参观提升体验。广外翻译留学通过 “一体两翼” 战略,整合大学资源与外部企业,推动服务数字化和资源共享。
- 服务链条延伸与增值
留学公司从单一申请服务转向 “全生命周期” 支持,包括:
- 背景提升:科研项目、竞赛辅导、实习内推(如启德教育与硅谷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
- 职业规划:领英数据显示,四成留学生毕业前启动归国求职,留学公司需提供简历优化、模拟面试和行业分析。
- 移民咨询: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政策收紧,留学公司需联动移民律师,设计 “留学 + 移民” 路径。
- 风险控制与合规管理
应对政策不确定性,留学公司需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例如,针对美国可能的签证限制,提前为学生规划备选国家;针对英国保证金上调,提供资金证明代办服务。同时,加强合规审查,避免因虚假宣传或材料造假导致法律风险。
四、行业竞争:整合加剧与差异化突围
- 头部企业规模化扩张
新东方、启德教育等通过并购区域机构扩大市场份额,例如启德教育在 2025 年新增东南亚办事处,强化区域服务能力。头部企业还通过 “线上 + 线下” 融合模式降低成本,例如新东方推出 AI 咨询助手,减少人工投入。
- 中小机构专业化深耕
专注细分领域的中小机构(如艺术留学、小众国家)通过差异化服务生存。例如,某机构专注德国工科申请,与 TU9 联盟院校建立合作,提供从 APS 审核到就业安置的全流程服务。
- 跨界竞争与生态合作
教育科技公司(如作业帮、猿辅导)跨界进入留学市场,利用流量优势提供低价申请服务,冲击传统中介。传统留学公司需加强与高校、语言培训机构的合作,构建 “留学 + 语言 + 就业” 生态链。
五、未来展望:机遇与风险并存
- 机遇: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中东)的开发、STEM 领域的持续需求、政策红利(如国家公派项目)。
- 风险:地缘政治冲突、经济下行导致留学预算缩减、技术替代(如 AI 自动化申请工具)。
留学公司需以 “专业 + 创新” 为核心,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效率,通过资源整合拓展服务边界,同时强化风险管控能力,才能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