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目前可获取的信息来看,2025 年并未出现统一的 “留学心理大考” 这一标准化考试。不过,针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估和支持措施在部分高校、项目及国家政策中呈现出多元化、常态化的趋势。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高校心理健康筛查的常态化
许多高校在 2025 年进一步强化了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通过定期普测和动态监测实现早期干预。例如:
- 黄山学院于 2025 年 3 月对全体在校学生(含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测,使用标准化量表(如 SCL-90)评估心理状态,并建立 “一生一策” 档案。
- 安徽外国语学院在 2025 年春季学期组织全校学生参与心理普测,覆盖国际经济学院、东方语言学院等多个院系,测试结果仅作为辅助参考,避免过度解读。
- 哈工大国际教育学院开设 “五洲之家” 二级心理辅导站,提供音乐、绘画等多元化放松方式,并通过预约制为留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
这些措施表明,高校更倾向于将心理健康评估融入日常管理,而非设置专门的 “大考”。
二、留学项目中的针对性评估
部分留学预备项目或合作办学项目将心理测试纳入入学条件或培养环节,但多为特定项目要求,并非普遍现象:
- 电子科技大学与科廷大学新加坡校区合作项目明确要求学员参加心理测试,合格后方可入学,测试内容涉及情绪稳定性、压力应对等维度。
- 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在申请审核中强调心理健康审核,如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单位对申请人的 “心理健康情况” 进行把关,并在行前培训中强化心理调适能力。
此类评估通常服务于项目培养目标,例如帮助学生适应全英文教学或跨文化环境。
三、国家政策与签证要求的新变化
个别国家在 2025 年调整了留学签证材料清单,将心理健康评估纳入申请要件:
- 新加坡自 2025 年 3 月起要求硕士以上申请者提交 500 字心理健康自我陈述,并由心理医生背书,以评估其适应留学生活的心理能力。这一政策主要针对高学历学生,旨在降低学术压力引发的心理风险。
- 加拿大在 2025 年留学政策预测中提到可能加强心理健康支持服务,但尚未将心理测试列为强制要求。
其他主要留学国家(如美国、英国)尚未出台类似强制政策,心理健康评估仍以高校或项目自主实施为主。
四、心理测评的形式与特点
当前留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 标准化量表:如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等,通过线上平台完成,耗时约 20-30 分钟。
- 访谈与咨询:部分高校(如哈工大)通过一对一访谈或团体辅导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
- 行前培训:国家公派留学项目普遍要求学生参加 “平安留学” 培训,包含心理调适、文化适应等模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评估不设淘汰机制,结果主要用于提供个性化支持。例如,黄山学院明确表示,测试结果不佳的学生可通过系统预约心理咨询。
五、对留学生的建议
- 主动关注目标院校政策:通过学校官网或国际学生办公室查询是否有心理健康筛查要求,提前了解测试流程和内容。
- 重视日常心理调适: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讲座、文化适应工作坊等活动,掌握压力管理技巧。
- 善用支持资源:多数高校为留学生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如哈工大 “五洲之家”),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渠道预约。
- 提前适应跨文化环境:在国内期间可通过语言交换、文化体验活动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降低留学后的心理冲击。
总结
2025 年虽无统一的 “留学心理大考”,但心理健康评估已成为留学生管理的重要环节。高校、项目及部分国家通过常态化筛查、个性化支持和政策引导,构建起多层次的心理保障体系。建议留学生以积极心态应对评估,将其视为适应留学生活的重要工具,而非额外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