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材料造假现象确实存在,但难以确切统计其具体数量和比例,无法简单说多或者少,以下是一些相关情况分析:
从案例事件角度看
- 中国香港地区:2024年,有“花70万上港大刚上了1年被清退”的事件,南京一家长为孩子花70万找中介申请香港大学,孩子因资料造假入学1年多后被退学。还有一名内地学生2022年申请2023年香港中文大学时使用假成绩单,2024年被发现并退学,后因弃保潜逃被香港沙田法院裁判法庭发出拘捕令。2024年澳门科技大学也有逾20名报读学生提交伪造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成绩,被校方撤销学籍。
- 其他国家和地区:澳洲的悉尼大学曾发现大批学生利用伪造的高中文凭和英语测试成绩骗取入学资格,且大部分为中国留学生,涉及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课程体系ossd考试的造假。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也开始严查入学资料,纽卡斯尔大学曾严查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猜测可能涉及托福成绩单造假。
从利益驱动和操作空间角度看
- 利益驱动:对于中介机构而言,高额服务费的诱惑使其可能铤而走险,通过夸大宣传、伪造资料吸引客户。对学生和家长来说,部分人受名校光环诱惑,希望通过不正当手段让孩子进入理想学校。
- 操作空间:境外高校尤其是英美高校本硕申请中,除标准化考试成绩外,还看重申请者综合素质表现,如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实习、科研能力、特长等,这些在个人陈述和推荐信中体现,审核时难以完全查证其真实性,给了部分中介和个人造假的空间。
从学校及社会重视程度看
- 学校重视:各高校对材料造假零容忍,香港多所高校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都有严格程序查证申请人学历成绩。英国的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引入新的学术资料验证机制。澳洲高校也在大规模核查学生申请材料。
- 社会关注:留学材料造假事件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如2024年香港高校清查学历造假事件,引起了申请港澳大学的学子和家长的高度关注,也让更多人意识到造假问题的严重性。
综上所述,虽然难以量化留学材料造假的具体数量,但从不断曝光的案例、利益驱动与操作空间以及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可以看出,留学材料造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